交流合作

创新·突破·提升:教育学院暑期学生对外交流圆满收官

部门:教育学院党政办公室     日期:2020-09-02      访问次数:1220

自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以及传统的国际交流模式和合作路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浙江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学院围绕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的人才目标,在疫情之下积极开拓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性地推动国际教育和交流,在暑期先后举办了中俄“全球疫情挑战下科技赋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暑期学校、塞尔维亚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提升项目、“STEM教育与卓越理科教师教育”国际工作坊、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夏令营等四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吸引了全校本科生、研究生150余人参加,活动得到人民日报、人民网、中俄头条、浙大官媒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


一、转变交流模式,破解疫情困局

新冠疫情为今年的国际交流出了难题:出不了国境,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在学校政策的引导和启发下,教育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培养在地国际化,面对疫情顺势而为,将线下国际交流转为线上开展,利用ZOOM、腾讯会议、钉钉等线上视频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国际教育专家与学生在云端相聚

线上交流打破时空限制,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开展形式更加灵活、开放、高效,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智慧教育、教育技术的魅力和全新的国际交流体验。

在项目模式上,学院也积极尝试了外方主导和我方主导两种模式。外方主导模式,即由外方根据我方提出的项目要求定制项目内容,开展过程由外方全权管理和负责,俄罗斯项目和塞尔维亚项目即属于此类项目,分别由高等经济大学和诺维萨德大学统筹安排。这种模式下的项目原汁原味、环节丰富,将传统的线下交流完整地在线上实现,包括课程学习,也包括破冰活动、交流展示、“云游”异国等,可以让学生有较真切、丰富的国际交流体验。我方主导模式,即由我方教授主导和领衔,围绕学习主题,在全球范围内延请专家学者在线开课。这种模式下的项目主题突出、师资强大,专业性、学术性更强STEM教育国际工作坊及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夏令营即属于此类项目。两种模式相得益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

二、凝练交流内容,提升交流质量

线上交流固有其优势,但相比于线下境外交流,更要着眼于交流主题和内容,以进一步提升项目吸引力,增强交流效果。

今年暑期线上交流项目的主题选择,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同时综合考虑疫情特殊时期下的教育热点与当前国际教育前沿。俄罗斯项目选取“全球疫情挑战下科技赋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主题,中俄两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围绕中俄教育技术合作与展望、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工作转型、俄罗斯教育历史与文化等开展在线授课和讲座,项目同时包含小组主题讨论、互联网公司合作课程以及“云”游莫斯科等交流与文化环节。塞尔维亚项目以塞尔维亚文化和沟通能力为主题,主要内容包含塞尔维亚的国家概况、风土人情、产业基础等基本信息,中塞交流合作与友谊,如何提升沟通协作能力等。STEM教育与卓越理科教师教育国际工作坊主要涵盖理科教育的教学方法、非正式情境下的理科教育、移动技术支持下的理科教育及其评价、STEM 教育及理科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分享各国相关实践内容,拓展参与者的学术视野与国际研究前沿。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夏令营则围绕识读国际组织、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参与国际组织的能力建设以及国际组织实习生经历分享等四个模块开展主题交流和学习研讨。

三、探索管理机制,保障交流效果

针对传统的线下实地境外交流,学院已有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面对全新的线上对外交流模式,学院“摸石头过河”,积极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有益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安排项目内容时,提前考虑线上交流的特殊性及潜在的组织管理问题,在项目时间设定、环节安排等方面尽量人性化设计。项目执行前,各项目入选同学分别组建微信群或钉钉群形成项目团队,方便发布项目通知、共享文件和学习材料以及开展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提前召开团队线上集体会议,由项目指导老师做项目安排和交流任务要求说明,并调试在线学习平台,保证线上活动顺利开展;团队设队长、副队长,统筹安排和管理团队各项事务;团队成员划分为小组,各组设小组长,负责组内工作,每个小组按日期或种类承担团队任务,小组成员根据个人意愿与特长,分别承担一定的组内工作;部分有条件的项目设立助教团队。项目执行中,每天安排专人做当天活动提醒,同时对开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测,每天做好考勤记录,活动结束后在群里交流反馈活动开展情况,分享课程资料,总结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沟通协调。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做好交流总结并提交相应的交流材料,选择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回访。所有项目要求学生在保质保量完成交流任务后方可获得结业证书,对学生形成约束,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按时积极参与线上活动。

四、交流成果展示(部分)

通过暑期学校的在线交流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异国文化,提升了语言、沟通、协作能力,增长了专业知识,开阔了国际学术视野。线上暑期学校是疫情时期同学们一次特殊的国际交流学习体验,尽管没有实地访问交流那么多的高光时刻与光鲜照片,但同学们采用思维导图、纸质笔记、概念图、图文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记录下了自身的学习过程,也在项目结束之后的交流总结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与思考

朱思晓(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到“SWOT分析”,但在小组同学的合作努力下,大家制作出思维导图,顺利地完成了最后的汇报任务并获得老师的肯定,也为这几天的线上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刘林佳(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尽管存在时差和语言障碍等问题,活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但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能够相互协助,最终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

王付康(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生):这次课的核心内容是交流沟通方法、领导力的提高、影响和激励他人、展示报告的注意事项。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时刻都处在一个影响与被影响的环境中,那么这些方法和技能非常值得学习和实践。

李维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塞尔维亚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的兄弟国,这次的交流项目更将交流范围扩展到了教育。我从这次的交流项目中学到了很多关于team work的知识,并认识了热情认真的塞尔维亚老师,不得不说收获满满。

李南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第一次真正用另外一种语言去学习和交流,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学到了很多学习上、工作上和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

陈蕴琦(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生):我印象最深的是Dawn Sanders教授有关“植物盲”主题的讲座。Sanders教授强调,人类是植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主要威胁,如果我们无法建立和植物的良好关系,那么人类和植物的未来都是极为堪忧的。这一点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因为此前在了解“植物盲”这个概念时,我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Sanders教授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很多人能够说出一种或几种近几个世纪以来遭受灭绝的哺乳动物或鸟类,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说出一种最近灭绝的植物,而这正是“植物盲”的现象之一。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共鸣,也启发了我对自身经历的思考。

吴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当前STEM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教育改革的进程也同样是这样的。Melissa在讲座中对她的研究项目的结果进行表述的一段话很触动我:这个研究观察持续的时间是两年,时间很长,才能够有微小的改变。实施之前没有结果,也没办法回答结果,一切要等结束之后才知道。是了,这就是教育的不确定。尽管很多时候资金、场地,很多方面受限制,但总要那么几个人试着突破,做出改变。自信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一个带动几个然后是多个,必须要有这些星星之火。每一次教育改革和实验的结果都是未知的,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要怀揣热情,努力向好的地方发展。

孙嘉灿(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文科专业的学生,我对STEM教育的了解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只知道它的基本概念和其理论上的积极意义,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深入思考过STEM教育的动态变化和它在我国及世界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在参与了本次“STEM教育与卓越理科教师教育”国际工作坊后,我对STEM教育的概念、其具体学科中的衍生概念以及其与教育学相关内容的融合概念都有了新的解读;对我国与世界STEM教育研究中存在的跨文化差异与交流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因此对我国STEM教育的实践有了新的想法。

林慧冰(传播学专业硕士生):不管未来从事的领域是否与国际组织相关,此次活动在每位参与者的心中都播种下了在视野上与全球相联、在情怀上与各国相系的种子。从本科到研究生,我的身边就有不少志在加入国际组织的同学,而现在,我不仅更加理解他们的理想与目标,并且由衷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成为全球发展的推动者之一。

吴丰愉(教育学专业本科生):此次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夏令营紧扣事实,提出了很多值得反复思考的教育议题。同时,夏令营还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国际组织以及以在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全球治理确实为我提供了新的想法与新的可能性。


暑期四项交流项目,前后跨越36天,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专家主讲,开设近70场讲座/课程,150余本研学生参加。线上项目在疫情特殊时期保证了学生国际交流不中断提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跨文化交流内涵的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和体验。本次暑期项目也是探索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和生动实践,通过项目纽带,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合作渠道、深化在地国际化,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对接国际合作伙伴,对接国际学术前沿,与国际专家学者保持交流互动,促进学科国际化发展


/张潇方

/暑期项目团队

202092日    


项目链接:

中俄“全球疫情挑战下科技赋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暑期学校

塞尔维亚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提升项目

 “STEM教育与卓越理科教师教育”国际工作坊

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夏令营


  •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文科组团教育学院大楼
  • Tel  : +86 571 88273934
  • Fax : +86 571 88273187
  • Copyright © 2018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登录
    您是第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