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林伟副教授应邀作“跨国史视阈下的竺可桢与浙江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学术讲座

部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日期:2021-05-14 16:43:56      访问次数:292

    514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伟应邀在我院作题为《跨国史视阈下的竺可桢与浙江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系教育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青年创新团队培养”系列活动、教育学院求是导师学校系列活动和教师教学发展系列活动之一。教育学系陈胜副教授、王慧敏副教授、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中心的三位老师以及20余名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教育学系副教授王慧敏主持。

本次讲座围绕竺可桢在美留学的经历,回溯了竺可桢有关通识教育理念的来源和基础,分析了竺可桢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所展开的一些通识教育改革。

林老师首先向与会师生辨析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自由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概念,指出竺可桢时代的通识教育指的是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他提出注重语境化的前提下,运用跨国史的方法和视野研究“通识教育是如何进入到中国的问题。他通过分析竺可桢留美期间的求学经历探讨了其对竺可桢通识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介绍竺可桢留美经历时,向师生展示了一系列竺可桢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期间在中国同学会、世界会组织以及毕业的合影;还展示了竺可桢在哈佛大学就读时期的成绩单、课程表以及导师华德教授的授课记录,同时介绍了在此期间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几位人物。

林老师重点介绍了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指出,竺可桢在浙江大学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移植和照搬西方通识教育的过程是在参照哈佛模式的同时,结合现实,在互动博弈中进行调整的结果。他还立足于竺可桢的日记,通过梳理竺可桢阅读史,认为竺可桢于1945923日发表的《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一文中展现出来的通识教育理念正是部分受到了纽曼《大学的理念》《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等书籍的影响。最后,林老师指出,对于19世纪中期以来通识教育在全世界的散播、移植和生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没有缺席,并提出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二者在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纷争实际上有更长时间的复杂互动与交织。

讲座后,现场师生就竺可桢的留美经历和通识教育的理念来源等方面问题展开了讨论。

教育学系

文:陈怀鹏

图:杜润凡

2021514


  •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文科组团教育学院大楼
  • Tel  : +86 571 88273934
  • Fax : +86 571 88273187
  • Copyright © 2018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登录
    您是第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