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会顺利举行

部门:教育学院党政办公室      日期:2021-01-18 17:34:03      访问次数:726


116日,由教育学院刘海峰教授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开题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开题会专家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浙江省考试院院长孙恒研究员、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三位专家应邀参加现场论证,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研究员以线上形式参加论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江洪教授、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等出席会议并致辞。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教授,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于涵研究员(线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覃红霞教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希伟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吴根洲教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李木洲等参加论证会。立命馆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特聘研究员刘庆红教授和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坤党副研究员应邀列席,课题组其他成员共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顾建民主持。



顾建民代表教育学院对出席项目开题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周江洪在致辞中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大问题,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对青年的导向作用更是关键问题之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刘海峰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考试制度和高考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具备扎实研究基础,相信团队一定能顺利高质量的完成本课题并取得更大突破。


刘海峰教授代表课题组对参会领导、专家对课题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对项目作简要汇报。他指出,课题是在破“五唯”尤其是破“唯分数”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促进和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刘海峰教授表示,本次开题会专家组成员对考试招生有相当研究、具有丰富考试招生管理经验,他们的指导与建议对课题研究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李木洲研究员代表课题组从研究现状与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研究进度和任务分工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汇报。李木洲指出,课题以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通过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促进和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高校考试招生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促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利于破除“唯分数”的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建议。课题分设“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与现状研究”“高考与学生全面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研究”“高校考试招生与学生全面发展关系的比较研究”“高考内容体现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考查研究”“高校招生录取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与过程评价研究”五个子课题。

随后,各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结合研究任务分工,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展开交流与汇报。


开题会专家组成员对课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和提升意见。孙恒研究员提出三点看法:一是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契合国家对于人才评价的改革方向;二是指出浙江是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希望课题组善用浙江丰富的高考综合改革实践素材;三是希望课题组能做出一些实质性成果,为考试招生改革提供新思路。何莲珍教授提出五个方面意见:一是适当关注高中课标的问题;二是跳出考试来研究,从更广阔的社会维度考察考试制度;三是考察域外考试制度时,要注重制度差别;四是适当关注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基于实证角度增加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最后是关注研究的应用性和现实性。陈志文总编指出,应正确地将招生和考试两者加以区分,并希望在对域外考试制度考察时,注意中国的具体国情,不要盲目借鉴。

袁振国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对课题进行总结与指导。他指出,该课题回应了时代专注的紧迫问题,具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比较视野、扎实的前期成果基础。袁振国同时提出,课题研究应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强化问题的针对性。高考引导德智体美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研究关键在于针对制度引导和落实中的重要环节存在的难点,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和解决举措。二是强化统筹意识。针对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的研究,更注重对“招生”制度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招生政策的指挥棒。三是加强对策意识。研究过程中要意识到针对高考引导德智体美劳的理论、历史、比较方面的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四是要增加对策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为我国高校招生综合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

/韦骅峰、钟伟春、袁浪华

/会务组

2021118


  •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文科组团教育学院大楼
  • Tel  : +86 571 88273934
  • Fax : +86 571 88273187
  • Copyright © 2018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登录
    您是第1000位访问者